江万里,南康军都昌人(今九江都昌县),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他从政四十五年,为官九十一任,秉性耿直,为政清廉。创办白鹭洲书院、宗濂书院、道源书院3所学府,培养出文天祥等17位状元、2700位进士。
“大势不可支,余虽不在位,当与国家共存亡。”鄱阳湖畔的南山江万里大楼内,前来参观的学子们静静伫立在展板前,细细默读着这位南宋名相投水殉国的壮烈故事。
在南宋末年风雨飘摇的乱世中,这位历经两朝的重臣,不但以治政之才匡扶社稷,更以一身正气与铮铮铁骨在史册上刻下了忠烈之名,彰显着江氏家训“忠孝节义”的精神内核。
都昌县南山江万里大楼内江万里铜像
家训立本:日用伦常铸清风
江万里出生于书香门第,父亲江烨进士及第,以“廉洁匡敏”著称。而江氏家族的家风传承,源自一部朴实厚重的《江氏家训》。家训开篇就点明:“父之所贵者慈也,子之所贵者孝也,君之所贵者义也,臣之所贵者忠也”。寥寥数语,勾勒践行“慈、孝、义、忠”的行为准则,构建起家风伦理的坚实基座。
展开剩余76%江万里大楼内展示的《江万里家风家训》
“兄宰相弟尚书联璧文章天下少,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”,历史上曾有这样一副对联形容江万里兄弟。描绘了兄弟二人虽身居高位,但都清正廉洁、勤政爱民的作风。江万里强调“办公事不带私怨,治家务不徇私情”,要求族人公正处事、持家有道,教导子孙与人为善、尊重人才。他把家训比作“人每天要穿的衣服、要吃的饭”,尤为注重以身作则,垂范后世。在教育子女和晚辈时,他既严格要求,又满怀期望,让“忠孝节义”的家风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个家族成员的心灵。其弟江万顷虽执掌户部,身处钱与权力的诱惑中心,却始终恪守家训。面对蕃商的厚赠,他悉数归还,离任时不带一物。在地方为官,他“崇教化、清枉狱、平赋税”,深得民心。
书院铸魂:“止水”明志照肝胆
江万里并未将家训智慧囿于家族之内,而是将其升华为经世济民的教育理念。这份由“家”及“国”的深沉担当,最璀璨的结晶便是他创办的白鹭洲书院。
南宋淳祐元年(1241年),江万里主政吉州,感于时艰世变,他发出“今世所少,惟节义”的慨叹,决心以教育重振士林风骨。他提出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能考取功名的学子,更要培养知廉耻、重品行的读书人,反对空谈学问,注重实践,把家训中强调的忠诚、廉耻、担当等核心精神,融入到书院教育的方方面面。
游人在江万里大楼内参观
白鹭洲书院治学有方,人才辈出,树立了奋发图强,为国建功立业的好风气。书院的灯火,照亮了无数学子求索报国之路。宝祐四年(1256年),青年才俊文天祥高中状元,同榜吉州进士达三十九人,宋理宗御笔亲题“白鹭洲书院”匾额以示褒奖,书院一时名闻遐迩。
而江万里与文天祥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,成为书院精神薪火相传的千古佳话。江万里晚年退居饶州芝山,凿池建亭,取名“止水”。这一方清池,不仅寄托了他“澄净坦荡,矢志不移”的人生追求,更成为其家国情怀与教育理念的清澈象征。文天祥在《正气歌》中迸发出的“天地有正气”的千古绝唱,正是对恩师毕生倡导的家国大义与浩然气节最深沉、最壮烈的回响与践行。
古村新韵:清风绵延续薪火
七百多年时光流转,江氏家训的精神光芒,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走进阳峰乡府前江村,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在此交融。江氏祖祠庄严肃穆,江万里等六位先祖的塑像静立其间。每年春节,古老的祭祖仪式庄严举行。肃穆的仪式感中,家训的精魂悄然融入新一代的血脉基因。
都昌县南山江万里大楼
这里,也是家风传承的鲜活课堂。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,在一幅幅承载历史记忆的图文展板前驻足凝视,感受一代名相江万里勤廉爱国、忠贞报国的感人故事。人们细细品读他“止水明志”的赤诚丹心,深深感触他“爱民如子”的民生情怀,以及大公无私、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,感悟“忠”“廉”文化穿越千年的精神内涵。
江万里故里,都昌县阳峰乡府前江村新貌
质朴深刻的《江氏家训》箴言,历经七百余年岁月长河的冲刷,早已超越了江氏一族的范畴。它们如同鄱阳湖上生生不息、温润而坚韧的清风,历久弥新,生生不息。
来源:江西宣传
文字:杜轩 图片:尹志
作者单位:都昌县委宣传部
发布于:北京市倍顺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场内股票配资-配资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